意见征集
柳青(1916-1978),原名刘蕴华,字东园,吴堡县张家山寺沟村人,是陕西和中国文坛最著名的作家之一。
柳青接触文学和创作文学作品始于少年时代。1931年他在榆林中学读书时,阅读了许多进步书刊中外文学名著。1934年夏,考入西安高中,自学俄文,开始学习写作短篇小说并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,1935年参加了“一二.九”运动,任学生会负责人和学生刊物《救亡线》的编辑,大量撰文鼓动学生援助北平学生的爱国斗争。“西安事变”前后,任学联刊物《学生呼声》主编,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、参加西安文协党组工作,发表了节译的《毛泽东和斯诺的谈话》,并首次以“柳青”笔名发表了短篇小说《待车》。1937年,担任《西北文化日报》副刊《战鼓》的编辑。参加西安青年文协党团工作。1938提奔赴延安,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任“海燕”诗歌社秘书、民众娱乐改进会秘书,做机关党的工作。期间翻译了西班牙小说《此路不通》,后赴晋西北前线搞新闻报道。1940年重返延安,先后创作了《误会》、《牺牲者》、《地雷》、《被侮辱了的女人》、《一天的伙伴》、《在故乡》等短篇小说,并由光华出版社出版发行短篇小说集《地雷》。1942年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。
1943年,柳青到米脂县民丰区三乡乡政府当文书,深入边区农村。1945年3月6日,延安《解放日报》发表了他的《米脂民丰区三乡领导变工队的经验》。1947年写成长篇小说《种谷记》。《种谷记》生活气息浓郁,人物形象鲜明,初步形成了柳青独具的艺术风格。1950年1月,由巴金、李健吾、冯雪峰等十人参加的《种谷记》座谈会,对作家和作品给予了充分肯定。1948年10月,他以著名的“沙家店战役”中的一个粮店支前活动的题材,花了8个月时间收集了大量的素材,于1949年完成第二部长篇小说《铜墙铁壁》。《铜墙铁壁》激情洋溢,题材组织得力,语言朴实生动,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,都比《种谷记》前进了一步。
1951年4月,柳青参加创办《中国青年报》并任该报编委和副刊主编。1952年5月,柳青毅然离开繁华的京城,将全家迁到长安县皇甫村安家落户,同时挂职任长安县县委副书记。从此,柳青以普通农民的身份,扎根长安农村14年之久,先后出版了散文特写集《皇甫村三年》、四篇小说《恨透铁》和长篇巨著《创业史》。《创业史》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文艺界的重视,在全国第三次文代会上,茅盾等人进一步表彰这部作品的突出成就。不久,《创业史》又被译成英、日、德、西班牙等多种文字,在国外受到读者的称赞。
柳青接触文学和创作文学作品始于少年时代。1931年他在榆林中学读书时,阅读了许多进步书刊中外文学名著。1934年夏,考入西安高中,自学俄文,开始学习写作短篇小说并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,1935年参加了“一二.九”运动,任学生会负责人和学生刊物《救亡线》的编辑,大量撰文鼓动学生援助北平学生的爱国斗争。“西安事变”前后,任学联刊物《学生呼声》主编,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、参加西安文协党组工作,发表了节译的《毛泽东和斯诺的谈话》,并首次以“柳青”笔名发表了短篇小说《待车》。1937年,担任《西北文化日报》副刊《战鼓》的编辑。参加西安青年文协党团工作。1938提奔赴延安,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任“海燕”诗歌社秘书、民众娱乐改进会秘书,做机关党的工作。期间翻译了西班牙小说《此路不通》,后赴晋西北前线搞新闻报道。1940年重返延安,先后创作了《误会》、《牺牲者》、《地雷》、《被侮辱了的女人》、《一天的伙伴》、《在故乡》等短篇小说,并由光华出版社出版发行短篇小说集《地雷》。1942年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。
1943年,柳青到米脂县民丰区三乡乡政府当文书,深入边区农村。1945年3月6日,延安《解放日报》发表了他的《米脂民丰区三乡领导变工队的经验》。1947年写成长篇小说《种谷记》。《种谷记》生活气息浓郁,人物形象鲜明,初步形成了柳青独具的艺术风格。1950年1月,由巴金、李健吾、冯雪峰等十人参加的《种谷记》座谈会,对作家和作品给予了充分肯定。1948年10月,他以著名的“沙家店战役”中的一个粮店支前活动的题材,花了8个月时间收集了大量的素材,于1949年完成第二部长篇小说《铜墙铁壁》。《铜墙铁壁》激情洋溢,题材组织得力,语言朴实生动,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,都比《种谷记》前进了一步。
1951年4月,柳青参加创办《中国青年报》并任该报编委和副刊主编。1952年5月,柳青毅然离开繁华的京城,将全家迁到长安县皇甫村安家落户,同时挂职任长安县县委副书记。从此,柳青以普通农民的身份,扎根长安农村14年之久,先后出版了散文特写集《皇甫村三年》、四篇小说《恨透铁》和长篇巨著《创业史》。《创业史》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文艺界的重视,在全国第三次文代会上,茅盾等人进一步表彰这部作品的突出成就。不久,《创业史》又被译成英、日、德、西班牙等多种文字,在国外受到读者的称赞。